2020年北方春玉米生产技术意见

  • 2020-03-29 12:02:49
  • 来源:全国农技中心
  • 2382

微信图片_20200329120241.jpg

当前,正是北方春玉米春耕备播的重要阶段,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。总体看,今年北方地区热量条件和土壤墒情较好,有利于实现玉米适期足墒播种和一播保全苗。但受疫情影响,农资入户偏慢。当前,各地要加强农资保障,确保农资供应畅通;加强培训指导,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;加强农机维护,做好作业准备。在此基础上,针对各地实际情况,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以“早整地、选良种、精播种、调肥水、防病虫、机械收”为重点的北方春玉米生产技术意见。

一是及早备耕整地。根据疫情防控需要,采取分散式、错峰式作业,及时备耕整地。对应离田而未离田的秸秆,化冻前加快秸秆离田进度。对秋涝严重、积雪较多、土壤湿度过大地块,适时机械和雪散墒,明水地块及时排水。对干旱地块,尽量少动土,采取少耕或免耕方式灭茬播种或原垄卡种;确需春整地的田块,可采取旋耕灭茬或浅耙茬起垄、镇压连续作业。对秋整地起垄地块,土壤化冻3-5厘米时顶凌镇压;对秋天翻完、耙完的平整地块,顶凌起垄镇压;对秋天翻完未耙的地块,抓住墒情封墒耢平耙细、起垄镇压。

二是科学选用良种。根据各地自然生态及生产条件,选择熟期适宜、抗逆性强、抗病虫害、适宜机械化作业且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,避免种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,确保安全成熟,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品质。在玉米结构调整地区,因地制宜选择优质专用型或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,大力发展订单生产。

三是适时适墒精播。根据各地气温、土壤墒情、品种特性、栽培方式、管理水平等确定最佳播期,一般5厘米地温稳定达到10℃以上开始播种。通过种子包衣,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,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。对墒情适宜且土壤状况、地温达到播种条件的地块,适时早播、抢播。对干旱地块,采用“坐水种”、全膜双垄沟播及膜下滴灌等抗旱节水技术。对涝渍地块,加快散墒并适时播种;如适播期内仍难以达到播种标准,及时改种早熟品种,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。播种后3-5天喷施除草剂,“坐水种”时播种镇压后立即喷施。

四是优化肥水管理。根据玉米品种特性、肥水需求规律、地力条件、土壤墒情和目标产量等,综合运用秸秆还田、土壤深松、增施有机肥、化肥机械深施,以及雨养旱作、膜下滴灌、水肥一体化等,提高肥水利用效率,实现水肥耦合、节水节肥。一般氮肥总量的40%作为底肥、60%作为追肥,磷、钾肥全部做基肥。亩产600-700公斤水平地块亩施纯氮11-14公斤,其中基施4-6公斤、追施7-8公斤;亩产800-1000公斤水平地块亩施纯氮15-18公斤,其中基施6-7公斤、追施9-11公斤。有条件的农户每亩施1-3吨农家肥 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植株长势,确保玉米吐丝授粉、灌浆等关键阶段不脱肥、不受旱、不早衰。特别要注意防止抽雄吐丝至籽粒形成期、乳熟期干旱。

五是绿色防控病虫。据预测,今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、华北大部中等发生,高感品种在部分产区将偏重发生;二、三代粘虫在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局部地区中等发生,部分地区会出现高密度集中危害;玉米螟在东北大部偏重发生。要在选择抗病虫品种的基础上,尽量采用包衣种子,及时关注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,提前做好防治药剂储备。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,提高防控效果。大力推广绿色防控、生物防控,减少化学农药用量。

六是及时机械收获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特别要注意玉米生育中后期低温冷害、高温热害、干旱、涝害、风灾、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威胁,及时采取综合技术措施,努力降低灾害损失。根据籽粒乳线高度和脱水进程适时收获,机械收获果穗后要及时晾晒防霉变;提倡采取机械直收籽粒,可以在籽粒含水降至25%以下时进行,并及时烘干,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品质。